当今社会,CT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临床医生的“眼睛”。但是,很多病患者朋友对CT检查的认识却知之不多,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把相关CT的基本知识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1.什么是CT检查?
CT检查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成分与密度不同,对X线的吸收不同,即各点对X线的吸收系数是不同的,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CT检查包括CT平扫、CT增强扫描和CT图像后处理等,其中CT平扫是常规检查,可以观察到病灶的数量、大小、形态等信息。
CT增强扫描指在静脉血管内注射碘对比剂(或称造影剂)而进行的,注射对比剂可以增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从而提高病变的诊断率,提高对血管性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肿瘤病变与非肿瘤病变的鉴别,明确肿瘤病变的血管供血情况,为外科医生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及CT仿真内镜(CTVE)等。
2.CT检查的适应症有哪些?
(1)神经系统病变 神经系统病变主要包括先天发育畸形、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代谢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及外伤造成的病变等,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比如脑梗塞、脑肿瘤以及颅脑外伤等疾病,尤其是急性脑出血,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静脉畸形等。因此,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首选CT技术作为检查方式。
(2)胸部、心脏及大血管病变 低剂量CT筛查肺癌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多年吸烟史的患者,肺癌发病率较高,而CT就是最好的检查设备,可以筛查出直径小于1.0cm的肺癌;CT检查还可以发现心脏、纵膈病变,包括肿瘤、积液及感染性病变等,使用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还可以对动脉夹层、动脉瘤做出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3)腹部器官病变 CT检查清晰显示人体胆囊、肝脏、肾脏、脾脏以及胰腺等实质脏器的感染、创伤、肿瘤等病变,CT增强检查有利于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病变的血供情况,对于病变定位、定性、定量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便于医生掌握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及发展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做好预后评估。
(4)盆腔脏器病变 盆腔脏器主要包括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及直肠等,常见疾病有肿瘤、感染及前列腺增生等,脏器之间具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形成良好的天然对比,CT图像便于发现病变,以及病变周边关系。
(5)骨、关节病变 骨关节病变主要包括脊柱及四肢关节,脊柱分为颈椎、胸椎和腰椎,四肢关节主要有上肢、下肢骨骼及关节,还包括骨骼肌肉病变,CT检查均有较高诊断价值。
3.CT检查的优势有哪些?
(1)CT检查操作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容易接受。而且CT可以重复检查,动态观察患者的病变进展情况。
(2)CT检查可以进行图像后处理,调节图像密度,有助于观察正常组织及其病变的关系。
(3)CT检查可以增强扫描,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提高图像质量,进而提高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增强扫描使用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性小。
4.CT检查注意事项有哪些?
(1)CT检查之前,需取掉身上的金属饰品,尽量衣着宽松,便于检查。一般情况下患者家属不能陪同检查,而且在检查时患者身体需尽量保持不动,避免影响检查效果。
(2)胸部CT检查时,需按照技师的指令,进行吸气屏气动作;在开展上腹部检查之前,患者需禁食4~6小时,检查中要按照技师的指令,进行吸气屏气动作;盆腔CT检查之前需憋尿。
(3)CT增强扫描,在检查之前需给予患者注射碘对比剂,有的患者可能会过敏反应,因此,检查前需了解病人是否是过敏体质,尤其是对碘剂过敏史;碘对比剂是非常安全的,一般不需要做碘过敏试验。甲亢、肝肾功能及心功能不全的要慎做,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要停药48小时后做。做完强化CT的患者,要注意多喝水。
(4)此外,有特殊体质者通常不能经常做CT检查,因为接受CT检查,可能会导致患者机体辐射损伤,诱发免疫系统下降,导致如癌症、白血病等疾病的发生。对于免疫力较差的人群,每年接受CT检查的次数需相应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