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猴痘疫情在全球多个国家的蔓延,国家卫健委9月15日发布公告: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标志着猴痘在我国已被纳入法定传染病。那么,猴痘是什么病?怎么有效预防?让我们来共同学习。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1958年首先在野生猴群中发现,故称之为 “猴痘” 。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猴痘疫情。多国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幼童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传播途径
猴痘传播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三种途径。
1、呼吸道传播:
感染猴痘病毒后,唾液中会含有猴痘病毒,如果长时间面对面和猴痘病毒感染者接触,可能会通过飞沫传播的方式感染病毒,这也是感染猴痘病毒的主要途径。
2、直接接触传播:
如果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了患者的体液或者血液,容易引发感染。若被感染的动物咬伤或者抓伤,病毒会直接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3、间接接触传播:
若接触被患者体液以及血液污染的物品,比如沐浴盆、毛巾、衣服等,也有被感染的可能。
另外,猴痘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亦不能排除性传播。
典型症状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临床表现类似天花,但一般症状较轻。病程可分为侵袭期和皮肤发疹期。
1、侵袭期:特征为寒战、发热(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2、皮肤发疹期: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一般首先出现在面部,后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最后出现在手掌、脚掌等部位。多呈离心性分布,数个到数千个不等,通常表现为斑点、丘疹、水疱样,可伴有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最后逐渐化脓结痂。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至4周。
预防措施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 30分钟或60℃ 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猴痘的基本措施之一,例如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避免触摸脸部、眼睛、口鼻等易受感染的部位,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2、避免共用物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与他人共用物品,如牙刷、毛巾、衣物、拖鞋、袜子、手套、床单、被单等物品,以免发生病毒的交叉感染。
3、增强免疫力:良好的身体免疫系统对于预防猴痘至关重要。要保持良好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提高免疫力。同时,注意避免疲劳过度和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以避免免疫力下降。
4、室内通风和消毒: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减少病毒在室内的传播。定期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如门把手、桌面等,以杀死病毒,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