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但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对精神药物有些误解,认为服用精神药物会使脑子变笨、身体吃坏、成瘾、致癌等,于是开始胡思乱想,不愿服用精神药物,致使患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或者病情反反复复长时间不能治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今天,我来告诉大家如何科学看待抗精神药物:
精神药物是安全有效的:
抗精神药物都是以科学的方法,并经过反复验证,在确定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后方能生产使用,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几十年广泛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精神症状的缓解率。
正确对待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精神药物对机体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一些患者服用后,会出现反应迟钝或者面孔呆板,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谈药色变”。这也是许多患者及亲属力求使用既没有不良反应又能治病的药物的原因。事实上,精神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绝大多数都是可逆的,经过对症处理或者减少药物剂量副作用是可以消除的,除了少数人出现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停药以外,大多数人都能承受住恶心、口干、疲劳、嗜睡等副作用,且服用一段时间后,便慢慢适应了。另外,因个体差异,每种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但大多数人能在14-28天产生疗效。药物有没有发挥作用、药效有多大、何时需要减药、何时可以停药,都应由医生依据患者病情来评估。患者及家属要遵从医嘱,积极配合。这些药物虽然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功大于过,药物的治疗作用是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次要的,不能因小失大,而且多数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和妥当处理的。
服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躯体状况:
在服用药物期间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血细胞分析、肝功、肾功、血糖、血脂、泌乳素、电解质、药物浓度、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脑电图、体重、骨密度等,监测躯体状况以及药物对躯体的影响,并给予及时的处理。
新型药物疗效更好,不良反应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药不断涌现,治疗效果更好,更有针对性,不良反应也更少。
总之,精神药物不是“毒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精神药物,对广大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