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医院看病,医生开了头孢类药物,紧接着就被要求做皮试。那这个皮试,到底是不是非做不可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头孢菌素类皮试的那些事儿。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非常常用,是对抗感染的 “得力战将”。它属于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之所以要做皮试,主要是为了检测咱们身体里有没有针对这类药物及其代谢、降解产物的特异性 IgE 抗体,以此预测会不会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降低像过敏性休克这种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不过,在 2021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 年版)》,这里面有明确规定:除了以前就明确对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以及药品说明书里要求必须皮试的情况,其他时候不建议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前常规做皮试。大多数头孢菌素的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都没要求用药前常规皮试。《新编药物学》(第 17 版)也只要求对说明书里明确规定要皮试的药品做皮试。
为啥这么说呢?研究发现,头孢菌素过敏的情况其实很少见,大概只有 1% ,而且大多只是出皮疹这类轻微反应,过敏性休克的概率更是低到只有 0.001% - 0.01% 。还有,皮试显示阳性,也不能准确预测到底会不会过敏。但现在很多医院为了避免医患纠纷,不管什么情况,只要用头孢菌素,就给患者做皮试,这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增加了医疗成本,最后也让患者或医保多花了钱。
在实际用药时,就算头孢皮试结果是阴性,还是有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这就是皮试假阴性现象。为啥会这样呢?
一是皮试液的问题。皮试液配置步骤要是太多,浓度可能就达不到要求的 2mg/mL 。皮试液注射剂量推荐是 0.1mL,但 1mL 注射器最小刻度是 0.01mL,实际操作很容易有误差。而且皮试液放久了,药物分子会重排,降解产物增多,温度越高降解越快,有效期就越短。比如室温避光能保存 3 天,37℃就只能保存 1 天。按照规定,皮试液要是不能现配现用,就得放在 4℃冷藏,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 24 小时。要是皮试液抗原性降低或者失效了,皮试结果就容易是假阴性。
二是患者自身的状态。空腹用药,或者在疲劳、紧张的时候做皮试,都可能让皮试结果不准。还有患者皮试或用药时不舒服,但没告诉医护人员,特别是小朋友,没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会影响皮试结果。另外,儿童和老人皮肤反应没那么敏感,也容易出现皮试假阴性。
三是合并用药的影响。像第一、二代抗组胺药物,丙咪嗪类抗抑郁药物,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等,都可能抑制皮 肤反应,干扰皮试结果,所以皮试前最好停用这些药物。
其实,在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早就取消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前皮试。2009 年,日本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过敏反应数据,发现皮试阴性的患者也有过敏的,而且取消皮试后,过敏反应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增加。所以,比起把希望都寄托在皮试上预测过敏反应,临床更应该搞清楚过敏反应的机制,以及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抢救流程。毕竟现在没有被批准上市的头孢菌素类皮试制剂,过敏反应机制也还没完全弄明白。
取消头孢菌素皮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得改变医护人员和老百姓的老观念。医疗机构要按照指导原则,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把皮试相关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也可以让临床药师多参与,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从科学角度讲,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头孢菌素给药前必须皮试,要是真发生医疗事故,只要医务人员按规定操作,法律也应该保护医疗机构。以后再遇到头孢菌素类药物要不要皮试的问题,大家是不是就更清楚啦?
供稿:药学部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