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情绪总是表达着我们内心的世界,反映了我们的需求、感受和状态。不论成人还是孩子,我们都拥有悲伤的权力,但这并不等同于情绪问题不是病,事实上,有许多孩子正在被所谓的“悲伤情绪”所困扰,甚至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关于抑郁症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以其较高的自杀风险受到广泛关注,全世界近3%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症,MDD的终生患病率约达11%,近30%在过去一年内有自杀倾向,只有34%的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接受了治疗。
孩子为何抑郁了
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是如何患上这“可怕”的抑郁症的呢?这些年关于抑郁机制的假说众说纷纭,
总结来讲,大致有六种抑郁假说:细胞因子假说、单胺假说、神经营养因子假说、HPA轴假说、线粒体假说和氧化应激假说、微生物-肠-脑轴假说。没错,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小分子在作怪,人的身体就像一件错综复杂的精密机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抑郁不是家长们所谓的“闲”出来的毛病,而是孩子们真真切切的痛苦体验,是微观分子的一点点改变导致的情绪问题。青少年的抑郁症,说大不大,并没有实质性的器官病变,但说小不小,正是让家长们不以为然的情绪问题可能就会要了孩子的命。
抑郁症以其惊人的
自杀风险和死亡率而闻名,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找不到合适的排解不高兴的情绪,便会通过试探性地划一下手臂,再划一下手臂,直到浅浅的划伤无法满足其快感,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边缘......
抑郁的孩子怎么救
如此可怕的抑郁症怎么治?目前,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但起效较慢,且部分抑郁症患者即使经过足剂量、足疗程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最终选择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作为“杀手锏”以快速缓解症状,降低自杀风险,但因造成的认知损害等副作用遭到了部分患者的拒绝。
MECT在成人中的应用得到认可,但目前国内外很少有研究针对青少年高危群体,主要原因是担心MECT对青少年的大脑可能产生未知损害。
2016我国MECT在青少年精神障碍疾病中使用率从高至低依次为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
重度抑郁、其他精神疾病。


*细胞因子在青少年精神障碍疾病中的水平变化对比
MECT-分子-抑郁的关系
近些年,MECT以“立竿见影”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视野,为何电刺激能改善情绪呢?我们发现,电休克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外周血中某些小分子的浓度会发生改变,我们观察到:
(1)电刺激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基因表达上调,同时抑制BDNFmRNA表达下调,其外周血浓度水平升高。BDNF广泛表达于调控情绪的大脑区域,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参与了MECT改善抑郁情绪的过程。
(2)治疗后环氧化酶2(COX-2)的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进而促使突触重塑、细胞再生,而COX-2即由炎症反应发生时细胞因子诱导生成的。
(3)外周血细胞因子随抑郁情绪的改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近3年的研究中,探讨过的细胞因子有IL-1β, IL-2,IL-4,IL-6,IL-8,IL-10,TNF-α,IFN-γ,CPR等, 炎症细胞因子可能与较重的抑郁状态及较差的认知损害关联密切。
总结
我们致力于进一步探索MECT改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试图通过控制因子水平减少认知副作用,思考是否能从分子世界解释其中奥妙。
【文献索引】
1.Walter HJ, Abright AR, Bukstein OG, Diamond J, Keable H, Ripperger-Suhler J, Rockhill 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ajor and 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23 May;62(5):479-502. doi: 10.1016/j.jaac.2022.10.001. Epub 2022 Oct 21. PMID: 36273673.
2.Zhang QE, Wang ZM, Sha S, Ng CH, Seiner SJ, Welch CA, Lok GK, Chow IH, Wang F, Li L, Xiang YT. Common Use of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Chinese Adolescent Psychiatric Patients. J ECT. 2016 Dec;32(4):251-255. doi: 10.1097/YCT.0000000000000327. PMID: 27259074.
3.Howe AS, Lynch DA. Cytokine alterations in pediatric internalizing disorders: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multi-variate meta-analysis. Brain Behav Immun Health. 2022 Jul 16;24:100490. doi: 10.1016/j.bbih.2022.100490. PMID: 35880170; PMCID: PMC9307453.
*本文中相关数据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
供稿:物理治疗科